close

  1月12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舉行2014年旅俄華僑化療飲食輔助華人新春招待會。圖為僑胞合唱。中新社發 賈靖峰 攝
  中新網1月13日電爭取主流社會認可,是各地華埠華人的共同願景。加拿大《星島日報》12日社論稱,旅英、歐華人在較大範圍內參政或獲勛等提高社會認可和地位的事固然重要,而加強團中古萬利多結乃其當急之務和先決條件。人口分散等客觀條件容或是一大障礙,但主觀上的族群觀念更是扼殺團結機會的心魔。
  文章抗癌食物第一名摘編如下:
  最近英國利物浦小高雄二手餐飲設備區領袖廖美霞、曼城餐飲食品商Helen和Lisa Tse姊妹及政府內閣辦公室八國集團(G8)政策主管的Veda Poon同獲英女王元旦授勛,誠為華人之光,可喜可賀。
  惟與印巴裔或非裔加桃園婚禮佈置勒比裔人士相比,居英華人獲授勛者仍屬鳳毛麟角。不少人下意識地將此現象歸咎於居英華人鮮見投身公共服務或參加小區活動,雖然不無道理,但卻未免有將問題簡單化之嫌。包括華人在內的少數族裔能否獲勛甚或參選從政成功,其實主要取決於其投身小區社會的能動性及其與主流社會的互動性的能量有多大,而這二者又是往往互為因果的。
  好些人每每指責華人大多對小區活動冷漠,不熱心公益,但這種批評通常都流於片面性,而忽略其客觀原因。就以居英華人為例,其人口分佈本身便極度分散,很難形成較大的聚居點或小區。即使是華人人口較多的倫敦及東南部,由於人口不集中,迄今出現的小區組織仍屈指可數。加上近十多年來政府對少數族裔小區組織資助銳減至零,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華人參加小區活動的誘因和熱情自然同時劇減,更遑論要他們發揮服務小區的能動性。也因此好些華人小區與主流社會的互動性亦相對較弱,因而華人在主流社會中的聲音亦相對微小。
  不過諷刺的是,居英華人中獲勛或從政成功者每每是活躍於華人人口不多的偏遠地區又或在其周遭並非專與大量華人接觸的個體人士。成世雄議員夫婦父子兵如是,陳德梁議員如是,已故上議院議員曾秋坤以至現任上議院議員韋鳴恩更是如是。
  這些人士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才智固然分不開,但同樣關鍵的是,他們在必須與主流社會直接接觸的環境之下,反而能獲得更大空間發揮其能動性。而更重要的是,在其能動性驅使下獲致的工作成果又往往可與主流社會產生較強的互動性,因而獲得主流社會的註意和認可。
  事實上,這次獲勛的四位華人女性亦無不具備上述的條件。Veda Poon女士在內閣辦公室獨當一面,建樹良多,受政府賞識重用自不在話下。曼城Helen和 Lisa Tse姊妹勇於面向主流社會,開拓新市場,在激發巨大的互動性的同時,亦能創造無限的商機。利物浦的廖太則成功令本地華人小區的文化活動在主流社會上產生不少的互動性。
  但這些例子畢竟屬於少數。海外華人在僑居地若要獲得更大的認受性,便必須能發出更大的聲音和更廣泛的與主流社會互動。駱家輝、趙小蘭以至朱棣文等在美國政壇占一席位,除了由於他們的聰慧和幹勁之外,其背後都有強大的華人小區,在美國社會發出高能量的光和熱。加拿大和澳洲社會成功華人輩出的理由也莫不如是。
  英國以至歐陸國家由於華人人口不多和較分散,無疑都難以具備美、加、澳華人的條件,也因此無論有心人如何大聲疾呼,籲請華人更多關心小區社會,參與公共事務,華人從政仍是紙上談兵,舉步艱難。
  然而這並不意味英、歐華人在較大範圍內參政或獲勛等提高社會認可和地位之事便絕不可為,而加強團結乃其當急之務和先決條件。人口分散等客觀條件容或是一大障礙,但主觀上的族群觀念更是扼殺團結機會的心魔。英國約五十萬華人之中,廣府人與非廣府人早已涇渭分明,而其間福建人又自成一國,其他省份人士亦各自成堆,且華人之中甚至區分大陸、香港、臺灣、馬來,互少相涉,試問團結從何談起,莫說要發出更大的聲音和希冀獲得主流社會的更大尊重和認可了。
  君不見居英印裔人口近百萬,幾為華人的一倍,其族群流別不下百數,歧異叢雜。然而印裔人往往遇事齊心,一呼百應,八方支持,早已成為英國一支無可忽視的少數民族力量。舉一反三,各地華埠的華人同胞能不深思!  (原標題:華報:爭取主流社會認可 華人團結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m54pmey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